爱因斯坦:中国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,没有数学天赋,勤劳但是迟钝
如果你问任何人:“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?”多半会听到这样的回答:“他是伟大的科学家,是反对歧视的和平主义者。”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科学巨匠在日记里,曾用尖刻的语言评价中国人。
如果你问任何人:“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?”多半会听到这样的回答:“他是伟大的科学家,是反对歧视的和平主义者。”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科学巨匠在日记里,曾用尖刻的语言评价中国人。
这几年,中国在制造业、科技、外交和文化领域的全面崛起,彻底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心理优势。
1944年出生于贵州贫困山区的任正非,年轻时最大的理想不过是“能吃一个白面馒头”。然而就是这位曾因生活所迫而“被动创业”的中年人,却在43岁时用2.1万元资金,打造出如今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华为帝国。
在全球文明史叙事长期受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当下,以“稻作·聚落·礼制——东方文明范式论”为核心的学术探索,正为当代“中国学”赋予新的使命。2025年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,500位海内外学者围绕“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”对话,既凸显中国学成为全球“显学”
这是一个引发全球热议的深刻问题。众所周知,东方拥有悠久的历史、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哲学底蕴,但为何在现代化的竞争中,西方国家似乎占据了优势?背后隐藏着哪些关键因素?答案或许比你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深刻。
各位同学,你们好,欢迎来到小安趣味课堂。今天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目: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特产是什么?A.陶瓷、玉器和茶叶;B.陶瓷、中药和丝绸;C.茶叶、玉器和中医;D.陶瓷、丝绸和茶叶。
本文聚焦当前史学研究领域部分学者盲目崇拜西方理论及“层累说”的核心问题,创新性提出“学术盲流”概念,明确其指代在“求真”名义下神化西方史观、固守伪论却缺乏自我认知的学术群体。文章通过剖析顾颉刚“层累说”的文化解构性、西方“考古学”传入的殖民话语关联,结合二里头
在华夏文明的星河中,孔子如同一颗永恒的北斗星,其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因,更深刻影响了整个东方文明的演进轨迹。从政治制度到社会伦理,从教育体系到军事思想,儒家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,其影响之深、之广,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。
“文明多样性的背后是什么呢?是文化差异性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性,才有了对话的空间。”9月23日,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“交流互鉴:尊重文明多样性”分论坛上,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授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专委会成员杨越明如是说。
香茗氤氲绕书卷,茶汤澄澈映初心。当西方中心论的叙事仍在遮蔽文明真相,当思想殖民的暗流试图消解文化根脉,我们端坐茶席、翻开典籍,便是要在茶香与书香的交融中,撕开历史的迷雾,重拾东方文明的自信底气——这份底气,不是空泛的口号,是典籍中镌刻的真理,是文物里沉淀的荣光
2025年9月13日,首届“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”学术论坛在长沙岳麓后湖国际艺术园区天创集建举行。来自全国的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民俗学家围绕“辨源流、辨真伪、辨范式”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,其中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施怀德提交的《破西方范式迷思,立东方文明新论——以
大同思想网枕戈团队“新古史辨”的提出,既是对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“古史辨”学派怀疑精神和考辨方法的继承,更是对其“疏于读书、以西损东”等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与超越。它摒弃了旧“古史辨”可能存在的过度疑古倾向,在方法论上更加强调考古实证与文献精研的深度融